文/霍夫曼公關全球商務長 Caroline Hsu
在面對美國新總統到晶片產業緊張局勢的各種挑戰時,科技品牌切記,講述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故事才是成功的關鍵。

隨著新年度展開,由川普再次掌權的美國毫無疑問將成為產業的風向球。新總統或許能為科技產業帶來利多,但他也可能如往常一樣不可預測。科技公司有理由保持樂觀,但在制定溝通策略時,仍需為動盪的局勢做好準備。除了川普的影響,其他趨勢發展也將左右局勢,包括綠能和核能面臨的技術挑戰、AI 應用的日趨成熟、以及在晶片爭霸戰中保持獨立說故事能力的必要性。
對於科技產業的溝通專家而言,這是重塑並主導故事走向的絕佳機會。
科技之於川普:打造交易型夥伴關係
早在美國大選選情傾向川普之前,科技巨頭們就已開始準備與他展開合作。
Andreessen Horowitz 的共同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在 2024 年七月一場 podcast 中表示,他支持川普的理由很簡單──因為川普對於科技和新創公司更為友好。為了應對未來的政治局勢,Meta 近期也任命保守派的 Joel Kaplan 擔任全球政策負責人,替換掉中間派的 Nick Clegg。
自任命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(Elon Musk)為效率部(DOGE)負責人以來,川普不斷被譏諷淪為世界首富的手下。雖然這段聯盟關係的未來走向仍不明朗,但全球的科技公司都心知肚明,與川普的合作關係本就建立在利益交換之上,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美國以及亞洲的企業。正如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在美國高達 1,000 億美元的投資所示,川普正透過合作手段掩蓋交易之事實。想獲得川普支持,企業溝通者需調整策略:
除了要強調自身行動對美國的好處,同時堅守國際貿易法規,並向投資者保證業務將正常營運。
綠能科技仍欠缺明確定義
當全球努力將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攝氏 1.5 度內時,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綠能科技。但這個產業仍存在許多挑戰,其中之一便是它遠不如 AI 吸引人(儘管 AI 的能源消耗大得驚人)。AI 主導了科技領域的話語權,吸引全球熱錢湧進,對氣候技術的關注卻逐漸減少。此外,反 ESG 運動的聲勢,在民粹主義政治家的推波助瀾下日益增長。
事實上,綠能科技和 ESG 仍是模糊的概念,缺乏明確的定義,雖然它們努力營造正向的觀感,卻因範疇廣泛,難以形塑說服力的故事。
未來一年,企業應該重新定義綠能和 ESG 具體傳遞的訊息,捨棄含糊不清的術語,並專注於它們能為消費者和社會帶來的實際價值。
幫核能產業尋找新的故事方向
在 AI 巨大的能源需求驅動下,科技產業正重新關注核能以發掘其潛在優勢。
2024 年 12 月出現一個指標性發展 ──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帶領的核能新創公司Oklo,宣稱達成史上最大規模的再生能源交易之一,為數據中心供電。此外,Google 和 Microsoft 也正在尋求獲得核能的方式。
隨著 AI 科技的進展,雖然利益關係人樂見科技公司努力找尋替代能源,但
「核能」這個詞彙有形象認知的問題,對品牌經營充滿挑戰,因此在說故事的策略上需要格外謹慎。
從 AI 熱潮過度到 AI 現實
經過這兩年生成式 AI 的革新,這項技術正逐步成熟,對其討論的方式也需隨之進步。我們的態度從最初的恐懼、吹捧,到理性接受,可以肯定的是,市面上仍充斥著炒作和誇大不實的情況,卻也使得人們對 AI 的能力和侷限性有更清楚的認識。
品質不佳的 AI 生成內容持續傳播雖然令人不快,但這也證明 AI 並無法取代人類的技能和創造力。在此同時,我們也不斷探索 AI 的真正價值,例如將其做為研究和創意發想的助力。未來,期盼 AI 能根據人類行為更直覺地運作,而不僅僅是作為讓人類學習使用的工具。
企業不能再以模糊的「AI 創新」作為宣傳話術,甚至期待大眾會盲目地跟著熱潮,而需要明確界定他們如何實際應用 AI,並說明 AI 的運作方式與使用目的。
企業在晶片爭霸戰中的主動應對策略
在一方加強出口管制、另一方全力推動半導體自給自足下,可以肯定美中「晶片戰爭」將變得更加緊張。雖然這場貿易戰被視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的對抗,但影響範圍已經波及整個半導體產業。企業需要事先做好準備,向利益關係人強調生產鏈的穩定性、能應對風險的韌性、和足夠的部署以應對挑戰。
企業雖然不能忽視地緣政治因素,但更不能讓政治主導說故事的策略。對於半導體企業而言,2025 年首要任務是專注自身的技術故事,而非被動回應外部無法掌控的變局。
企業要主動塑造自己的故事,或是讓外界勢力──甚至可能是競爭對手──來幫你說故事?都取決在品牌的決定。
Comments